作者/陈伟主编/刘观涛
编者按:
分享喜悦:听课、读书、学中医
医院校师生的“掌上家园”:悦读中医。
“我的梦想:从21天开始”。
让我们“不放逸,不抱怨;同修中医,分享喜悦”。
下面,就是大家期待的“悦读中医”精彩文章。如果觉得很棒的话,请您向最好的朋友“分享喜悦”。
经方的临床运用举隅
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陈伟主任医师
大家好!今天有幸跟大家分享一下经方的临床运用。
首先举我自己的几个案例。
病例1:小青龙汤合附子理中汤治疗久咳痰喘病案。
病情介绍:这是我在香港治疗的一个病例,患者女性,78岁,4年前因外感咳嗽后服用抗生素、对症止咳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此后体质变差,频现咳嗽咯痰、气促胸闷、自汗、口干、微风怕冷等,容易外感,曾因咳喘多次入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半月前劳作出汗后受风咳喘加重,咳嗽频频,咽痒难忍,咳白色泡沫痰,夜间咳剧,甚则咳呕交作,不能平卧,难以入睡,咳则遗尿,气促胸闷,动则喘促汗出,喉间闻及喘鸣音,鼻流清涕,头昏重,颈肩背部酸痛不适,脘腹痞闷,纳差嗳气,口干口苦不欲饮,夜尿5-6次,大便偏干而秘结难行,双下肢微肿,按之凹陷。舌淡暗,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而润;脉寸关弦滑,尺部沉弱。平素经常腰痛,双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时有抽筋。既往史:在02年被诊断为乳腺癌,行右乳癌切除术,并作化疗,包括淋巴结扫荡,导致术后右上肢肿胀,西医就给上肢一个加压带;另外这个病人还有阴道出血史,考虑是子宫癌,曾行诊刮、电疗这类治疗。
诊治经过:年近八旬,脏腑功能已衰,癌症术后和化疗,又加调摄失宜,外感后过用西药而损伤正气,遂致咳喘缠绵难愈而成顽疾。为肺脾肾阳气俱虚,寒饮内停,外邪引动痰饮,喘促汗出,已有元阳欲脱之势。治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以温肺散寒化痰,健脾补肾固脱为法。
方选:小青龙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用:麻黄15g,桂枝12g,白芍12g,干姜12g,细辛12g(后下),炙甘草12g,五味子15g,姜半夏15g,党参30g,茯苓20g,炒白术15g,砂仁15g(后下),生龙牡各30g(先煎),化橘红15g,款冬花15g,炙紫苑1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生姜20g。三剂。水煎1次,取药汁ml,分3次服用。避风寒,忌生冷、肥甘及辛辣刺激之物。
体会:
1、附子的应用:我在省中医工作的时候,二沙内分泌科有个同事舅舅,有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经常住院,一年5-6次,心脏病、心脏梗死病史,某次快要出院前,去上洗手间在厕所摔倒了,科室紧急抢救。当时症见:面色青灰,汗大出,手足冰冷,脉沉微欲绝,呼之不应。一片阳气已脱之象,急须回阳固脱,判断明确后,治疗应紧急,予破格救心汤。当时科室另一医生,因属西医出身,赶紧打心电图,开通静脉通道,但因为血压过低,血管塌陷,开通不了。这种情况下我开了破格救心汤,附子50g,人参30g,干姜,甘草,生龙骨、牡蛎,磁石,山萸肉这几位药。煎好药之后,在我的说服下,病人尽力喝完了中药,少顷,汗止身温,在不用西药的情况下,患者恢复了神志。这时我亲自于我院治疗的一例急症,西医感到奇怪,为什么中药居然有这样的疗效?其实,李可老中医的书写得很清楚,附子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取的就是它的毒性。中医是取其性而不取其味,四气五味,当然包括气与味。很多人问我,石膏煮来煮去是种什么味道,这石膏煮30分钟、1个小时、一天一夜不都还是石膏吗?但是这个气就不同了。石膏的寒凉之气、寒凉之性就在水中充分溶解了。其实是现代医疗现状把我们中医的手脚束缚住,其实中医更擅长于治疗危急重症。
2、这里细辛用了12g,“细辛不过钱”“十八反,十八畏”都是胡说的,《伤寒论》中半夏和乌头配伍使用在很多方中却没有问题,就因为古人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政府的职管部门就在无调研、无向临床医生求证下就立了这样的法。
3、至于口干,是由于釜底无火,脾胃、中焦运化差,津液不能上承而引起的口苦,不要以为口苦口干就一定是火,一定要看清楚舌质是淡的、嫩红,还是绛红。正如我们在做饭时锅底烧着水,如果火很小,水烧不开,锅盖始终是盖着;但如果火足够大,有了蒸气上承锅盖才会开,蒸气才会凝结在锅盖上,才有津液上承。这是一个道理。
该患者一诊用了小青龙汤各方面情况得到解决,外寒已去,内寒已久,脾肾水饮、寒邪仍有,二诊就以真武汤加减。
二诊:药后精神转佳,鼻塞、头身酸痛、呕逆已除,咳喘痰多、下肢水肿等症皆减,夜间已能平卧,饮食稍增,大便通畅,口淡不欲饮,夜尿仍频,厚腻苔已退。小青龙合真武汤加味以温肺散寒平喘,补肾健脾,助阳利水。药用:桂枝30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麻黄15g,细辛10g(后下),干姜15g,姜半夏15g,五味子15g,白芍15g,茯苓30g,炒白术15g,砂仁20g(后下),红参15g(另炖,兑),肉桂3g(焗),生姜15g。五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咳喘、胸闷等大减,纳眠均可,下肢水肿已消,且腰膝酸痛和右上肢加压处肿痛也有较大改善。续投金匮肾气丸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以改善其后。2周后,饮食恢复,起居如常。
体会:姜、夏、细、味四味药就是一药,仲景用来治疗肺胃寒饮所致之咳、痰、呕、喘诸症,意在温、散、敛、降相配,恰恰符合肺敛降的生理功能,使开阖有度,为寒饮咳喘必用佳品。陈修园云:“《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使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曹颖甫,是经方的高手,他视三药为一药,可谓深得仲景真谛。吴佩衡认为中药的十大主帅:附子、干姜、肉桂,寒凉药见石膏、黄连、大黄等,吴老是忙于临床,无暇写书,他的书是他的弟子收集他的经验编辑起来的,吴老的书很薄,但看了让人无不心生叹服,他习用本方加大剂附子以固护元阳。李可老中医认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为小青龙汤证虚化,创治疗肺心病之验方,即小青龙汤散寒蠲饮,以附子、人参、肾四味(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肾四味是万金油,用于固护下焦、肾,四药合用不寒不热、不温不燥)温阳固肾益气,加紫苑、款冬花、白果敛肺平喘纳气。共奏外散风寒、止咳平喘、纳气归元、温阳助肾之功。病情缓解后,须遵“脾为生痰之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以金匮肾气丸、苓桂朮甘汤、附子理中汤等以治本。
病例2:小青龙汤治小儿咳喘顽疾案。
病情介绍:某女,7岁,因外感而患咳喘,虽经住院抗炎治疗,数月不愈。患儿初病时只是伤风咳嗽,父母、姥爷钟爱之,加之广东民习,以为炎症即是火气,时买雪梨、荸荠、百合等食之,反致咳益甚,喘鸣如哮,呕吐痰涎,久而不愈。
分析:此缘外邪不解,加以过食生冷瓜果,遂致脾冷聚痰,痰浊郁阻肺窍,此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谓也。治宜先散寒涤饮,再以健脾止咳。
处方:小青龙汤去白芍,加杏仁,以生姜易干姜,剂量约成人之半。
三剂后痊愈如常,竟不复再处方矣。
体会:
1、心下有水气:指素有寒痰内蕴。凡平素阳虚,内有痰饮者,感受风寒者,咳喘加重,痰涎特多,色白清稀有泡,或咳而呕逆,咽喉不红,舌苔必润腻或舌体胖大者,小青龙汤皆可运用。
2、阳虚体质形成的因素:(1)夏天酷热之时,人贪冻饮冷,损伤阳气。古人是没有冰箱的,杨贵妃吃荔枝还要快马加鞭,跑死几匹马才到长安。现在冰箱出来的都是冻的冰的,使阳气受伤。(2)现代人吃的食物多是催熟,催熟是属虚阳。(3)饮水的习惯:有个艺人找我看病,自诉头晕心慌,一摸脉看舌,就是痰饮上犯心肺,水饮凌心。我询问生活习惯,她告诉我每天喝八杯水。为什么?电视说喝八杯水有助于排毒。喝水就跟吃饭一样,喝水更胜于吃饭,饭吃多了会滞,人会感觉肚子饱。喝水多了停滞体内,人对水的感觉比较迟钝,而水进入体内不是像直管一样一进一出,而是经过人体阳气蒸发气化,肺脾肾共同运化。再者,八杯水,每杯是多大杯?人也有高矮胖瘦之分,一个八杯水适用于全人类?口渴了需要喝才喝,不渴喝了有什么用?只会变成水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而这个病人就是饮停不行,宜用桂枝加桂汤,或苓桂朮甘汤。她最后才恍然大悟:“哦!喝水也会得病!”
3、那水气何以成?姜佐景(曹颖甫的徒弟)谓:“素嗜游泳而得者,或多进冷饮果品而得者,或远行冒雨露而得者,或素患痰饮为风寒所激而得者”。此外,炎夏贪恋空调,过量饮水等也是水气形成的因素。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患者,尤其是小儿,感冒初期即用抗生素,炎症虽暂缓于一时,然抗生素为苦寒败胃之品,过用则脾阳受伤,痰湿内生,饮停于肺,咳嗽、痰喘迁延不愈,成“心下有水气”之证者也绝非少数。西药的苦是直接入胃,甚至直接入动脉血的,苦寒入心呐!
病例3: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案。
病情介绍:某女,62岁,患2型糖尿病20余年,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长期服降糖、降压、降脂西药,血糖控制尚可,血压、血脂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5年前频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西医检查多次,肾功能明显异常,蛋白尿,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来诊时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晦滞,颜面浮肿,精神差,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稍劳则虚汗淋漓,双下肢水肿明显,按之凹陷,久而不复,小便不利,腰痛如折,膝软无力,小腿抽筋,口渴而喜热饮,夜间尤甚,但饮水不多,饮多则脘胀不适,畏寒,食纳尚可,大便偏软,艰涩难解。舌色淡暗体胖大,苔白略厚而润,脉沉紧略数而无力。患者曾多次求治于中医,观其所服汤药,皆淡渗利湿、益气行水,或一般补肾活血行水之品。因长期患眼疾,动辄白睛红赤而涩痛,自谓体虚而不受补,不敢服用补益或温热之品。
辩证:最主要看这个舌脉,舌淡暗体胖大,苔白略厚而润,脉沉紧略数而无力是辩证要点。辨为元阳虚亏,脾阳失运,水饮泛滥之水肿病。中医诊断名字很多,诸病源候论里病名就很多,我认为中医就应该各有所长,规范只会绑住手脚动弹不了。中医有受时代社会环境各方面影响,产生不同的学派,或当时盛行的医学流派,所以我不主张规范。治法:温肾健脾,益气行水。
方选:真武汤合潜阳丹加减。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红参15g(另炖,对),茯苓30g,白术30g,白芍30g,肉桂6g(焗),炙甘草15g,春砂仁20g(后下),生龟板15g(先煎),干姜12g,生姜15g。五剂。水煎1次,取药汁ml,兑入药汁,分3次冷服。忌生冷、寒凉及肥甘之物。
二诊:服上方,小便利,水肿渐退,精神、体力转佳,口渴减,大便成形通畅。但3剂后出现咽痒,咳吐较多白色痰涎,口淡不渴,患者来电询之:是否病情有变?余答之:一无外感,二无进食生冷、苦寒之品,药后又无其他不适,喘促、胸闷均减。此阳药化阴,寒饮、痰涎欲去之佳兆,请勿疑,续服之。口淡不渴者,阳气运行,寒湿已化,本像毕露也。坚持服完5剂。舌淡暗体胖大,脉沉弱带弦。上方去龟板、白芍,加姜半夏15g,麻黄10g,以加强温肺化痰散水之功。续服7剂。
三诊:服上方2剂后,咳嗽、咽痒等症即除,服完七剂,水肿减去大半,余症显减而安。诊之舌淡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弱。病情平稳,当从本论以善后,予四逆加人参汤合苓桂朮甘汤,七剂。并嘱长期服用同仁堂附子理中丸和济生肾气丸,以固疗效。3月后随访,精神气力较前明显好转,纳眠正常,水肿悉退且未再发。(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就是济生肾气丸,加了杜仲、牛膝、菟丝子的。)
体会:
1、辨证的重要性:中医就是靠辩证,辩证对了,随症治之,什么病都可以治好。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只要用对了药,用对了方法,作为医生只是帮到别人,很多病人都是自己在恢复,中医是把人的一身正气扶起来了,全靠病人自己恢复。这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应万病,才是真正的高手。我常常把中医比作一个江湖,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华山派有华山派的高手,峨嵋派也有。但如果你只是峨嵋派的小喽啰,武功肯定很差,如果是灭绝师太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没有分哪一派是最好之说。潜阳丹:砂仁,附子,龟板,甘草,是郑钦安老先生,号称火神派鼻祖的一缕真传。因为这个病人目赤虚阳上越,又里寒太胜。为什么呢?因阴邪太胜加虚阳上越之势,恐产生格拒,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多见。刚开始学医时,很多病一摸脉:沉细微弱,舌体胖大苔白腻而润,病人是一派寒象,经常手冷脚冷,但一用热药,病人就说“这个我不能吃”。其实是我们没有掌握对方法。为什么?因为病人体内寒邪盘踞太久,已经根深蒂固,阳药一进去就反弹,根本没办法接受,这叫格拒。用药要有战略,就像特洛伊木马,要伪装了才可以进城。内经说“甚者从之”,所以嘱病人少量冷服以偷渡上焦,不扰动虚阳。
2、本病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衰竭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青光眼缓解期等。肾阳虚甚,不足以主水,加之脾虚不能制水,终致水邪泛滥;上焦阳虚,釜底无火,脾阳失助,运化水湿无力,腐熟水谷无权,不能蒸化水液,津不上腾,故见口渴,饮水多则脘胀,且面浮肢肿等诸证。前人治疗水肿,有“开鬼门,洁净府,实脾土,温肾阳”四大法则。真武又名玄武,为北方水神之名。从其方名“真武”即知为温肾助阳,治理水患之第一方。罗美曰:“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籍以镇水之意也。夫人以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建立中途,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稍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跃矣。”前人有“附子非干姜不热”之说,伍干姜者,以加强健脾温阳,破阴逐水之力。举凡辩证属心脾阳虚,水气泛滥之证,皆有良效。
循环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出现水肿;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此外,如慢支、肺气肿,因阳虚夹水湿导致的妇女白带过多等,皆可用之。
3、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郑氏认为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乃温肾潜阳,纳气归元,补土伏火之妙方。本患者素患眼疾,稍劳则易发白睛红赤涩痛,且喘促胸闷,脉偏数,此皆阳虚阴盛,火不潜藏,真阳有外越之势,故亟宜潜阳丹温肾潜阳,补土伏火。佐肉桂辛甘大热之品,气厚纯阳,补命门相火之衰,益阳消阴,古人行方中多用之,且引火归元,善治虚阳上越之目赤肿痛。因阴邪太甚,加之有虚阳上越之势,恐产生格拒,正王太仆所谓所谓:“甚大寒热,必能与违性者争雄。”故嘱患者少量冷服,以偷渡上焦,勿扰虚阳,也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之意。
4、也谈中医治疗糖尿病。2型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大多认为病机是阴虚燥热,强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上、中、下三消论治,辩证为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治疗原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方用消渴方、玉女煎、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等,常用淮山药、葛根、天花粉、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玉竹、栀子等。而观今世之人,不知顺应自然以养生,现在自然界面目全非,人世间乱象丛生。或起居违常,熬夜劳作,阳气时时浮越在外;或醇酒无度,嗜食生冷;或贪图安逸,以车代步,筋骨懈堕,腠理疏松。加之不知避风寒以护卫气,节肥甘以护胃气,慎房帏以护肾气,少思虑以护脾气,戒恼怒以护肝气,阳气时时不能敛藏,日日消耗,脾肾阳虚,升降失常,厥阴肝木虚炽,火不归元而致消渴病起。目前一见血糖升高,即断为糖尿病,严重之并发症,冠心病、血栓性脉管炎等等令患者心惊胆战,焉有不服降糖药、不打胰岛素之理。此类皆苦寒败胃、伐伤阳气之品。但凡长期使用者,临床见体形虚胖,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心慌气短,不耐劳作,甚则下肢水肿,虽口渴反多舌体胖大,舌质淡暗、齿痕、苔润之象,脉沉弱无力。所谓“阴虚燥热”者十无一二,脾肾阳衰者比比皆是,若按“阴虚燥热”论治,其谬大矣!大多患者经西医治疗,血糖控制尚正常,但不少最终仍出现糖尿病肾病,见水肿、蛋白尿等,更重要的需要透析治疗。如某男患者,65岁,患病10余年,已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近3年来因肾功能明显下降,需腹膜透析,每日4-5次,虽生命得以延续,但生活质量很差,西医建议改为血液透析。来诊时行动迟缓,精神疲倦,面色青灰,稍动则喘促不宁,食纳差,食入即吐,因双下肢长期水肿,足踝皱褶处皮肤已变得粗糙增厚,皮肤像牛皮一样粗糙。自透析以来小便点滴皆无,为什么?自己的肾不用都退化了。近来透析出水量少而浑浊,口干不欲饮,舌淡体胖大苔白厚,脉关部弦滑而紧尺部沉弱。证属脾肾阳气大衰,水饮停蓄,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急以大剂桂附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吴茱萸、砂仁、半夏以温补脾肾,助阳行水,理气降逆。药用:制附子45g(先煎1小时),肉桂10g(后下),红参30g(另炖,对),干姜30g,炙甘草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白芍30g,砂仁30g(后下),吴茱萸10g(洗),姜半夏15g,生姜30g。4剂后,患者精神、食纳好转,已无呕吐,喘促、水肿减,腹透出水量增加且转为清亮,因药后有少量小便排出,患者惊喜异常,信心大增。至今已坚持治疗半年有余,始终以健脾温肾、助阳行水为法,腹透次数减为每日3-4次,病情逐趋稳定,未进一步恶化。《伤寒论》里面的吴茱萸处理用洗,这个洗就是用开水烫一下,把水倒掉。因为吴茱萸味道太冲,用10g以上都要洗一下。
5、李可谈糖尿病。(1)病机:2型糖尿病“病在三阴,统于太阴。”,可以参考黄元御《四圣心源》有关消渴的内容,刘明树的《鲁楼医案》,还有李玉冰的书。肾中阳气,经厥阴风木的调动而上入脾,再经脾气之升而达上焦;心肺之气借助阳明之降再入肾中,如此循环。此循环必通过脾升胃降才能顺利进行。若过食肥甘、嗜食生冷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或少动多逸而致阳无以生,气血流通不畅,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或失治、误治,尤其是不辨寒热,见渴止渴,寒凉、滋腻太过,后天脾胃被伤,先天亦失所养;或房事不知节制,伤及下元,火衰土弱等,均会导致肺胃降气不利而元气浮游于上,出现上下二焦之假热,热象背后却是元阳上浮而不是归宅。脾升不及则厥阴风木加强,调动肾中元气,以助脾之升清散精,出现肝疏泄太过,风木相煽的表现,且过度调动元气。升降失常均能造成下焦虚而生寒、中上两焦郁而生热的局面,故其病机是“燥热为标,阳虚为本”。(2)治疗: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用引火汤、大剂桂附地黄汤先引火归元,视胃气之盛衰择加人参、干姜、白术等理中之品。若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悸(气上撞心)、汗出、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等厥阴诸症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出现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的症状,可合用封髓丹(炒黄柏、砂仁、炙甘草)。少阴、厥阴等证不显,中焦脾胃证见,或无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附子30-90g,肉桂10g,人参30-60g,炒白术30-60g,干姜30-60g,炙甘草30-90g,砂仁30g,生半夏30g,白芍45g,山萸肉90-g。化裁该方,以运太阴,固少阴,敛厥阴。
病例4:桂附理中丸治肺痨案。
病情介绍:梁某某,女,32岁。患肺痨年余,西医诊为“肺结核”,服抗痨药物治疗,用西药疗效不显。来诊症见:面色晄白,午后超热,两颧绯红,肌肉瘦削,声怯气促,四肢逆冷,咳嗽痰多色白,食纳差,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诊治经过:辨证为脾肺气虚,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之证。处方桂附理中丸加五味子、春砂仁。其父面有难色,谓“肺痨多阴虚,午后潮热,两颧绯红,岂非阴虚?”余告知曰:“阴虚潮热,热自内发,多五心烦热。此症虽潮热面红而四末冷,乃阴邪过盛,虚阳不能敌强阴,不能内守而外浮,其他症候、脉象皆为肺脾肾三脏气虚阳微,阴寒内盛之表现”。再查前医所用处方,皆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知柏地黄丸等滋阴清热之剂。果为阴虚,因何久服无效!遂疏上方5剂,嘱其少量冷服,以观疗效。药后,胃纳渐增,气力稍强,大便成形。再服十余剂,咳嗽气促减轻,潮热面红渐退。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合补肺汤加减缓图之而病愈。
体会:两颧绯红为寒邪迫阳于外,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都辨不准了你怎么看病,这个可以参考郑钦安关于阴阳变化方面的书。
彭子益: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无论何病,中气尚存,人即不病;中气渐复,病即能愈。周慎斋: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可先以老生姜少许嚼之,不觉甚辣,便可用理中法无疑也。彭子益视理中丸为调理中焦第一方,病势急而重者用汤剂,病势缓须久服者用丸剂。丸剂服后腹中无热感者,为药轻病重,当增加服用量,待腹中由冷转热者,始为有效。
病例5:十枣汤治悬饮发热案。
病情介绍:黄某某,女,58岁,09年4月20日入院,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腹水。入院后第二天高热,腹水培养:大肠埃希菌。诊断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用抗生素治疗,腹水渐消,但出现胸水,胸水常规提示:漏出液,培养细菌阴性及血象正常。经抗炎及抽胸水数次,未见明显好转,仍反复低热,体温36℃-37.8℃,停用抗生素,予黄芪鳖甲汤及竹叶石膏汤等,效不显。请余会诊,询之曾患鼻咽癌,行化疗和放疗,形体消瘦,精神虚亢,已成阴虚之体,阴虚则内热。发热为水与热互结胸胁,三焦气机不利所致,处十枣汤治之。因无芫花和大戟,嘱用大枣汤送服甘遂末,从0.5g开始,逐渐增加,用法:空腹服药,服药前不可进食。因人而异。从小量(1-1.5g)开始,逐步增加。药后腹鸣,腹中转动,为正常反应。以泻为度,不可过剂。将泻未泻,不可进食。泻后可进食少量糜粥。当甘遂增至1.5g时,患者出现腹泻水样便数次,胸水消失,发热消退,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调理善后,三天后出院。
分析:
为什么会发为胸水?本体阴虚,阴虚内热,内热未表现出来,因内热是无形的,但易与邪相结合,遂水热互结而发热。我们院儿科林主任的父亲治疗小儿咳嗽效果很好,他善于运用运脾消导的药治疗咳嗽,神曲、内金、山楂等。因为小儿最易食积,寒邪一入体内,便与积滞相结,无形与有形互结就出问题。要使食积得化,邪无着处,咳嗽自然安好。
结语:大家是临床中医生,我也是。要把中医发扬光大,一要以中医为本,千万毋误入歧途,做好本分,把中医学好。二很多东西大家不要轻易去否定,很多确实是古人用血、用生命换来的经验,非常宝贵。比如临床的脉学,是一个非常值得需要去发扬光大的诊断方法,真正的脉诊是很客观的。我相信,你只要在临床上认真去经营几个月,一定会有收获。运用最基本的《濒湖脉学》、《脉经》,就已经足够了。想成为一个真正好的中医,一定得过脉这一关。
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