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3日为大暑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导致疰夏症状。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可以在这个时候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冬病夏治”一说。大暑之上阳气足,借助艾灸最能引热将体内的寒湿除去。
夏季天热容易出汗,尤其大暑时节达到一年最热的时候。而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中医认为大暑前后是湿气最重的时候,人们非常容易受湿热邪毒侵袭,经常会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避湿”。所以大暑节气我们需要养心祛湿双管齐下。
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最常见的做法便是三伏灸,即在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艾灸,主要是针对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腹泻、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症,阳虚证等。大暑是温度最高,阳气最盛时节,也是养生保健“冬病夏治”好时机。三伏艾灸正当时。
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此时节气灸,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
节气灸在节气当天以及前后三天为宜。
编辑:鞠佳成审核:白田雨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