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淄博治疗最后一例患者出院揭秘隔

今天(2月21日)下午在淄博治疗的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医院院长毛立亭(中)介绍病人治疗情况淄博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汝敏教授(右)宣布病人医院感染病区主任高庆娥视频连线介绍病人出院情况

今天下午16:30,送患者回家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车准备就绪。

今天出院的为淄博市第11例确诊患者,28岁男性,患者自年1月31日起开始发热,测体温37.5℃,轻微干咳,无咳痰,无咽痛,无胸闷,无乏力,为明确诊疗医院发热门诊。经新冠核酸检测、胸部CT及市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于2月1日医院隔离治疗。入院时体温37.1℃,轻咳、无痰,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营养支持、吸氧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防护宣教。目前患者体温正常,无咳嗽咳痰、无咽部不适,两次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胸部CT较前相比,肺部炎症基本吸收,经淄博市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诊,确定患者已达到临床出院标准。自1月25日,淄博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入院,至目前共收治确诊患者20名,2月7日首例治愈患者出院。2月11日下午,按照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的工作部署,淄博市13名确诊病人分六批次两天全部医院进行集中救治,还有6名病情好转的病人医院继续治疗。医院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救治患者,及时制定个性化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月14日,三例患者出院,2月17日、18日分别出院1例,今天下午,最后一例患者治愈出院,这也标医院留下治疗的6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2月21日下午

随着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目前在淄博治疗的患者全部治愈

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作出巨大贡献

在这样一个成绩背后,是战斗在救治患者一线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从淄博市第一例患者入院治疗开始,医院感染四科业务主任刘景春和整个团队一直与患者在一起,工作在隔离病区,成为淄博市距离新冠肺炎最近的人。2月18日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对话刘景春探寻他在隔离病房的故事↓↓↓

对话刘景春

为每一个患者争取生的权利

距离病毒越近才能越了解它

距离病毒越近,才能越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恐惧?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只是经过了严格训练,保护好自己!

距离病毒最近的斗士

“医院领导和所有医护人员对我的支持和关心,你们辛苦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淄博人对我的恩情。”2月14日医院四号楼下,康复出院的患者施先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恩之情。

登上接送他的车辆,在车门关闭的那一刻,他仍然在朝着窗外招手,朝着他生命中特别有意义的四号楼挥手。在送行人群都看不到的地方,刘景春和其他医护人员也在感染病区内挥手送别。

刘景春接受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

刘景春就是此次抗击疫情最神秘又最“硬核”的人之一。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自从进入感染病区以来,工作期间在病房,医院指定的隔离宾馆,全程与外界隔离。与他的联系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连线。“硬核”则是因为他和全部47名医护团队,是战斗在淄博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后一道防线的人。每天他们都要与确诊患者接触,在他们手中已有7名确诊患者康复。

从1月25日到2月21日,恰好四周时间,刘景春一直战斗在污染病区的隔离病房内。“大年初一那天开始收治病人,我就是那天进来的。”与大多数人谈“冠”色变不同,刘景春却是波澜不惊。

刘景春是医院感染四科业务主任、主任医师。59岁的他是传染防疫战线的一员老将,从事传染病专业30余年。17年前他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之后的H1N1、禽流感等重症传染病疫情,每一次他都战斗在一线。这一次也不例外,他冲锋在前、迎难而上、不惧艰险。

作为淄博市与新型冠状病毒接触最频繁的人,屏幕中的刘景春淡定从容,战击疫情的经历娓娓道来,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我知道这种病毒的可怕,我也知道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可是忙起来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恐惧。我们要从死神手里抢救病人,如果因为自身的恐惧而畏首畏尾,那么可能就耽误了病人救治。”

没有什么生而无畏只是选择勇敢坚强。“硬核”的铁汉刘景春也有自己内心的温柔。已届花甲之年的刘景春也是一个普通人,平时他也怀念家人和孩子,为他生活带来无限快乐的两个外孙,成为他的牵挂。“我有两个外孙,小的还不会说话,每次视频聊天时候,看到他们心里都很高兴。大外孙说,姥爷你赶快回来吧,我们都想你了。”整个采访过程中,也只有此时,刘景春的表情是丰富的。口罩遮住了他的脸,可是他的眉角分明动了。这时候这位“屏幕里的姥爷”也想落泪,他也有对家人的愧疚。

与病毒只有一个口罩的距离

经验是过往成绩的证明,也是刘景春的底气。可是这一次,刘景春也意识到,与以往的病毒不同。“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特制的口罩和护目镜,行动其实很不方便,也非常憋闷。我感觉说几句话就得停下来喘几口气。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跑上跑下,很多医护人员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只能靠自己的体温来烘干,这个滋味不好受。可是我们仍然要战斗,这是我们医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工作在隔离病区里与在普通病房工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刘景春说,虽然有47名医护人员战斗在隔离病区,可是最多时候这个病区有20个病人。“很多时候在外面很简单的工作,在里面(隔离病区)就很复杂。穿着隔离服佩戴好防护装备后,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检查都很费劲。平时2-3人能够做的救治,在隔离病区需要几倍数量的人来完成。”

作为战斗在距离病毒最近地方的群体,距离病毒有多近?

刘景春讲了这样一个片段。患者中有一个87岁的老人,也是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大的。这名老人在救治过程中发现还有肺气肿、高血压、骨折等基础病,因此救治的难度也就特别大。她连翻身都比较困难,医护人员只能去帮助老人翻身。“这个老人还有严重的耳背,说话声音小了根本不管用,我就只能把嘴贴到老人耳朵上说话。”

这名老人的大便很干,这也是一个难题,医护人员只能动手帮助她。谁也知道距离病毒越近风险就越大,可是看着老人的痛苦,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因为她携带病毒而疏远她。刘景春们是淄博市坚守在最后一道防线的医护人员,在刘景春眼里,也是没有退路的,只有战胜病毒这一个选择。“我们不恐惧,并不是说没有危险,我们有技术能力的自信,只要把防护工作做好,就没太大问题。”

事实上,与病人的接触中,更大的风险还是在治疗中。刘景春说,他们接诊的病人中有一例危重患者四例重症患者。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气。病人在进行吸氧和雾化处理的时候都是不戴口罩的,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飞沫传播。“插管治疗是接触环节中风险更大的一个环节。插管治疗就是给病人上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将插管从口腔插到气管中,这时候病人肺里的病毒可能会喷出来。好在我们所有人都经过了严格培训,隔离措施做得很到位。”

分享淄博经验愿天下无病

刘景春参与诊断治疗的病人共20例,整个救治过程中,除了13例病人按照上级部医院集中治疗外,其余7例全部康复出院,且危重和重症患者都已降为普通型。

这有什么样的秘诀?刘景春说,患者进来后是综合施策、因人施策、一人一策,总体来说取得了不错效果。“我们就是按照国家和省卫健委的诊疗指南进行施救,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注重给患者的心理疏导。对于每一个患者用药后的变化给予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ns.com/wadzz/11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