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我最喜欢的就是杨柳飘飘的样子,但是周围有朋友,一到这个时间就把自己雪藏了。因为咳不停的哮喘和超敏感的鼻炎。鼻炎打不出喷嚏已经让人很难熬,没想到哮喘发作的时候,那才叫真实上演"求生欲"。甚至我们聊起来,总有人会有这样的质疑:哮喘病人能活多久?每年5月第一个周二是世界哮喘日,书单君和周围的同事聊了聊,发现大家对哮喘病其实都不甚了解。于是我就和我患病的朋友策划了这期主题,希望你读完不仅能了解什么是哮喘病,还能在关键的时候,帮助到你身边患病的朋友。“濒死的窒息感”我患病的朋友叫麦吉,她原来特别爱春天。以前一到这时节,她就约着周围的姑娘们一起买很多小裙子。万物复苏的季节,谁能不喜欢呢?可偏偏在4年前,麦吉刚工作,突然有一段时间咳嗽不停,紧接着就喘不上气,满满的窒息感,陌生的可怕。医院看医生,被确诊为哮喘。开始的时候,麦吉一点都不当事,总觉得谁还没个小病小痛的,哮喘不就是“支气管发炎”了嘛。该玩玩该睡睡,工作正常,压力不断。可没多久她就发现,这病简直绝了:你说它有事吧,平时又是正常人一样,你说没事吧,空气里稍稍有点点敏感物质,她就绝对要完蛋。呼哧呼哧的喘粗气,我看着都难受。一到杨柳纷纷柳絮飘飘的节气,麦吉都不大愿意出门。不仅是敏感,还会胸闷,咳嗽一声接一声,闭气功都没它厉害,眼睛憋得像是被欺负了的兔子。搞的人整个情绪都很差。更麻烦的是,因为睡着后体温下降,或是晚上睡觉姿势不太对,哮喘经常会在夜里光顾。麦吉和我说,天气渐渐热起来,有一天晚上连着发了两次哮喘。“就一刹那,我觉得生命太可贵了。”喘不上来气,偏偏还要大口大口使劲呼吸,眼冒金星,自己就像一只丢在岸上的濒死的鱼。脸都是无知觉的麻木,手和脚冰凉还有点微微抽搐。“我不能躺在床上等死,如果有一点点冰凉的水,也许可以缓过来。”麦吉心里满满的祈祷。但我和麦吉都知道,无论冰水热水,都没啥用。“说好的哮喘不会致命呢?”毫不夸张,这种窒息感让麦吉想到了死亡。麦吉第一次直面哮喘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直以来,麦吉都觉得哮喘根本不是个事,直到那晚上的连续窒息,即便她把窗子开着大口呼吸,都是没用的。“其实这病控制好了,确实可以和没事人一样,控制不好,致命也是常有的事,还记得邓丽君不?”的确是,女神邓丽君也是因这个病而去世的。年,邓丽君因为幼时就患有哮喘,长期以来治疗条件很有限,最终还是因为哮喘发作抢救不及时而离开。她15岁时就曾有过一次哮喘经历。不过年纪越来越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完全可能引起更严重的肺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等,这类较持久和严重的哮喘一旦急性发作,几分钟就能致命。“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为并发症吧”。麦吉这样和我说。说好的哮喘不致命呢?这种慢性病,最见不得拖着。哮喘这病就是发作一次更重一层,最好可以不复发,要不然很难维持在健康的状态。“恐慌吗?其实也有的。如果家人在身边,我还有个依靠,要是自己独居,其实我蛮怕死的。呼吸不上溺水的感觉,特别无助。”麦吉和我说,情绪不好也会引发哮喘,最好能当个混吃混喝开开心心的“废物”,那就什么事都没有。“6岁的时候不是好了么?可我今年又犯了”书单君查了一些资料,像女神那样少年时期就发哮喘病的不在少数。它更多的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麦吉说她去看病的时候,就亲眼见到一个妈妈抱着2岁的孩子去看哮喘。妈妈也哭,孩子也憋得直哭,伴随着间歇式的干咳,小脸通红,气也喘不匀,简直活受罪。据妈妈说孩子只是吃了一点点蛋黄,立刻就喘个不停。开始孩子妈妈以为宝宝卡了嗓子,医院一查,才发现是鸡蛋过敏引发了哮喘。主治大夫见多了患病的小孩子,早就见怪不怪:“这种被世卫组织列为四大顽症的病,分布各个不同年龄层。谁说孩子小就不会得病?”“而且越是年纪小,越要注意控制病情发展,可别不当回事,年纪大了后悔就晚了。”一边站着一个和麦吉差不多大的小哥哥频频点头称是。小哥哥就是5、6岁时得病的,原以为好了,家里也没当回事。到了16岁上高中的时候,突然流行养那种小奶猫,他看着挺萌的,就带回家去养。奶猫身上的绒毛非常细腻,正常的人们根本感受不到。小哥哥晚上是被气憋醒的,小猫没睡窝里,跑到他枕头上靠着他的头睡得正酣。紧接着,小哥哥就是一夜生不如死,医院。伴随着巨大的“哮鸣音",他被立刻插上氧气,并吸入万托林气雾剂——这是一种用来治疗过敏原诱发的支气管痉挛的药。“没想到因为一只小奶猫,人就去鬼门关走了一遭。”麦吉很感慨。正如医生说的那样,小孩子第一次犯病,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家长遵医嘱控制住孩子犯病的次数和频率,凭着孩童时期还没完全长成的气管特性,遏制病情是非常有希望的。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孩子父母,忽略了这病的威胁性,选择让孩子“自愈”。麦吉告诉我,很多爸爸妈妈都觉得哮喘是因为小孩子支气管发育不成熟,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但书单君想说,这种自愈的可能性最多也就5成把握。如果我们非要赌一把“自愈”,孩子有可能面临永久性的气管损伤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吃药还是不吃药,这是个问题”别看我和麦吉聊得很容易,她似乎道理都懂,但其实她自己也是那种会忽略病情监控的人。麦吉不大愿意随身带药吃,医院定期随诊。她和我吐槽说:“你知道我得病最尴尬的一次经历是啥么?”“我不知道是所有哮喘药都上火,还是就我的医生给我开的上火。总之,我吃完药的副作用就是,上火超严重,比胸闷还痛苦,简直把我逼疯。”“有一次家里养花,那花粉太刺激了,给我直接勾起来哮喘。没办法,硬着头皮吃药吧,连续吃了四天治疗哮喘的药以后,疯狂上火搞的我寝食难安。”“上火严重的后果是,坐不住,躺不下,我去上厕所竟然便血!吓得我以为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医院检查,结果是,痔疮犯了。”“停哮喘药后又接着吃痔疮药,疼了半个月,总算又把痔疮治好了。”打那以后,麦吉说自己能不吃药便不吃吧。我略不厚道地忍笑好久,但其实过后想了想,这种尴尬真是挺难堪的。如果不是为了治病,谁愿意长期忍受这样的药物伤害呢?麦吉说她这种病况其实并不严重,只不过是生活中处处留些不大不小的麻烦罢了。哮喘药的副作用其实蛮多的,比如书单君查资料时看到,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会现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胖的现象。这类肥胖人群诱发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还有一些患者因为服用喷剂药物后没能及时漱口,导致药物进入粘膜、血液,引起更可怕的心慌和四肢震颤,长时间如此还会肌肉萎缩。更有些重度哮喘患者,凑活活着就不错了。因为这病的顽固性,会让很多家庭禁不起折腾,只要眼见着病不太厉害,随后也就不大管病的发展了。80%的哮喘死亡,都发生在低收入的家庭中。如果有效控制它,需要负担治疗药物和器具的费用。比如定量吸入器,雾化器等等。很多患者宁愿选择干耗着,也不愿意随身配备一些气雾剂,不愿医院,结果反反复复发作,硬生生耗到重度哮喘。麦吉住的那个社区里,有一个患病的大叔,就这样变成了重度哮喘。因为患病惹得心情不好,大叔的脾气变得奇差无比,和老婆吵架是常态,还和70多岁的老母亲发生冲突,家里的生活氛围非常紧张,动不动就剑拔弩张的。周围的邻居看不下去总是劝他赶紧治疗,但是大叔家境不大好,一来二去也就不怎么治了。他总是说,反正治不好,就干脆不管,说不准哪天就好了。要不然还浪费钱。大叔其实很清楚,到了重度阶段,靶向治疗的药物就更贵了,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做不到长期服用,病情循环往复只会是常态。“对于他们,你说还谈得上生活质量么?吃药还是不吃药,都变成了问题。”麦吉略显得悲观起来。“我要活下去!”虽然生活品质下降了,但患病的人还是会有好好活着的权利吧。“不管怎样,我要活下去!”麦吉显然只是一瞬间的情绪。那股劲儿过去后,她开始给我介绍自己的“保命秘籍”。其实,只要一小瓶急救药和一副常年不摘的口罩,就够了。急救药用来应对急性哮喘带来的危机;口罩,则是户外运动时用来抵抗敏感刺激的必需品。用麦吉的话来讲,口罩就是他们的器官。即使疫情过后,他们也不大会摘口罩生活。另外就是,一定要管控自己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真的不能过劳。麦吉举了自己的例子:“就我这样不重不轻的病症,间断性踢毽子超过半小时就会不大舒服了,你想那些压力很大,又要付出精力和体力的活动,适合哮喘患者么?”“前两天单位组织植树,我刚种了一棵,就差点儿交代了。”显然,压力和体力,还是要远离。还有一些书籍,比如《学会呼吸:重新掌握天生本能》,会教大家适当做些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运动性诱发哮喘的情况。因为伴随哮喘症状越来越重,其实呼吸量会越多,所以很多医生会教患者,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控制病情发展。“户外运动,也是在调整呼吸哦~”随后,麦吉用嘴和鼻子做了个简单的鼻呼吸示范。日常做些运动,让自己身体变得更强壮,就是对病情的最大助力。很多人选择游泳、射箭、或是去空气好的地方徒步,这样适当锻炼身体,可以调整呼吸节奏,同时会让气管上的压力减小。“害,你就当有理由经常去旅行了,多好。”麦吉笑着说。其实,在我写这篇稿子时,麦吉曾对我说,太多人对哮喘病嗤之以鼻。不过就是喘不上气,又死不了人,何必担心呢?为啥我觉得哮喘发病也没啥异样?我们对哮喘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ns.com/wadzz/1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