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伏贴”市场火爆,医院逐渐走向各层次医疗机构,甚至美容院。自媒体、朋友圈等铺天盖地的宣传,亦让不明所以的市民认为“三伏贴”是“万能贴”,争相排队,甚至抢号贴敷。
所谓物极必反,被极度追捧的事物一旦出现问题,下一步很有可能被群起而“灭”之。
▲7月12日-13日,医院三伏贴致92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画面触目惊心,其中最小的孩子仅11个月大;
▲7月24日,扬州一女子因贴“三伏贴”,全身20多处二度烧伤;
而在郑州,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三伏天以来,医院烧伤科接诊因“三伏贴”灼伤患者就有十余名。
其实,有关“三伏贴”的争议由来已久,莫衷一是。一边是被极度热捧,甚至被“神话”了的三伏贴,能够“包治百病”;而另一边则是被诋毁、被攻击的三伏贴,更有自媒体称其为“骗局一场”、“害人不浅”。
那么,三伏贴到底有没有用?敷贴治疗有没有门槛?医院和药馆的敷贴情况怎么样?一起来看这篇郑州“三伏贴”市场调查。
01郑州“三伏贴”被热捧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河南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及郑州市各大中医药馆,均有三伏贴项目。
▲等待贴敷的人群
“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观念,催动着很多郑州市民接受三伏贴贴敷,每年入伏首日,医院、中医药馆等,都挤满了等待贴敷的老人和小孩。
据观察,医院的贴敷流程较为规范,就诊者需在中医科或专门的科室挂号,由中医师经过诊脉与问询后,进行体质判断,确定是否适合贴敷三伏贴,再选取适宜的穴位和经络,最后提醒就诊者贴敷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医院的贴敷室内,三伏贴都是白色或黄色胶布中间包裹着药膏,经询问得知,这些配方通常包括白芥子、甘遂、细辛、姜汁等中药材,但核心药料的配比和工艺,医院各不相同。
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杨泽锋介绍,近年来,医院三伏贴的用药一直在改进,每年的药物配比都需要经过多次验证,且中医科大夫首先试用,观察药物的性能,确保安全后,方可投入使用。
▲杨泽锋试用三伏贴,对比药性
“今年我们做了三种三伏贴,第一种药物没有对皮肤产生作用,药性太弱,达不到效果;第二种又太烈,怕对患者皮肤造成损害。最后我们调制出第三种,效果恰到好处。”杨泽锋说。
贴敷年龄限制上,医院是六个月以上儿童可贴敷;医院是两岁以上儿童可贴敷;医院则推荐三岁以上儿童贴敷。
此外,还有多家中医药馆也在推广三伏贴,其中,郑东新区黄河南路一家中医药馆,儿童和成人贴敷的成分不同,“成人是用生姜调制的,儿童的三伏贴是用油熬制的。”该药馆工作人员称。
▲某中医药馆宣传图册
我们了解到,多家药馆,尤其是中医药馆,均开展有三伏贴项目,其中一些药馆,还开展有一系列的冬病夏治项目,例如男子“温状肾阳固元培本”的神采贴,女子“祛寒暖宫疏肝美肤”的温畅贴、老人的“培补肾髓防老抗衰”的康健贴、儿童的“益肺健脾固元助长”的固元贴。
除此之外,还有中医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个体化顺时调养方案,面对个人、家庭和团体,进行冬病夏治,保护阳气。
02市场火爆乱象频生目前,“冬病夏治”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三伏贴的火爆也带了不少乱象。一些商家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例如“黑诊所”、养生保健馆、药店、电商等纷纷推出三伏贴的“便利贴”、“万能贴”,患者自行购买,照着图上的穴位自行贴敷。并且夸大冬病夏治的效果,打着“包治百病”的幌子,误导了群众错误理解冬病夏治防病的理念。
▲网购“三伏贴”页面
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烧伤科接诊了十几个患者,患者中有成人也有儿童,但伤情一般不太重,只需在门诊规范处理和用药,无需住院治疗。
而在河南省中医三附院治未病科,专家也接诊过在养生馆、美容店贴敷三伏贴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早在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
“三伏贴的火爆,说明大众对中医有认同感,这是好事。但目前商业化的一些操作,让诸多中医疗法失去了其本质的东西。且中医属于经验医学,三伏贴的用药、穴位等规范,都必须有一定的资质。因此,大家贴敷三伏贴时,一定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辩证体质后,再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贴敷。”杨泽锋说。
03三伏贴到底有没有用?目前,对于三伏贴的疗效,仁者见仁。根据专业人员对文献的检索,三伏贴最早见于年的《张氏医通》,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姜汁等制成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并且不是所有类型的哮喘,只治疗哮喘里面的一个证型,叫做“冷哮”。
年,多位老专家在挖掘整理清代验方的基础上,率先将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疗法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年,三伏贴红遍中国大地之后,其适应症扩大为可治多种疾病,包括呼吸系统、儿科、妇科等很多疾病,且用法也改变了,从涂抹改为粘贴,疗程也从过去的1年(1个伏天)变为现在的3年(3个伏天)。
网络配图
“三伏贴也叫发泡灸,属传统瘢痕灸的一种。中医根据个人体质,判断人体内的阴阳、寒热、虚实,结合穴位和经络,用白芥子、姜汁等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材充当发泡剂,对皮肤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但是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杨泽锋说,“药物药性弱了,达不到贴敷的效果;药性太强,则会对人体产生灼伤等伤害。”
而网络上对三伏贴产生的质疑,主要有三点:贴在皮肤上的药物能否进入身体?即使药物能进入,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即使达到所需的药物浓度,能否在冬天治病?
对此,医院主任中医师焦乃军认为,三伏贴不是简单的将药物涂抹在皮肤上,也不是单纯的药物能否进入到体内,而是通过穴位和经络,加上药物刺激,三者配合,从而达到效果。
“三伏贴的原理与中医针灸、艾灸相似,针灸上使用的针其实没有带任何药物,就是通过穴位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多年前针灸也不被人认同,但如今针灸已经走出了国门。”焦乃军说。
在焦乃军看来,三伏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最为经典的一种治疗思想——冬病夏治,利用夏季外界环境的阳气,辅以温热散寒的药品,将人体内的寒邪发散出来,达到治疗那些在冬季给大家找麻烦的寒性疾病的效果。
“在夏季扶阳祛寒,阴阳调和,三伏贴能将身体调理到更好的状态,提高整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天疾病的发生,而并不是冬天药物还会发挥作用。”焦乃军说。
比如冬天最常见的易发作疾病便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临床经验表明,很多患者经过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后,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天冷时发作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下降。
因此这些年三伏贴成为了中医预防性治疗的范例,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其地位有些相当于西医推广的流感预防针。它是获得正统理论认可并予以支持的正规的医疗手段,这一点毋庸置疑。
网络配图
但是三伏贴仅预防改善,不可宣传治疗。
“三伏贴”只能起到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效果,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非治疗疾病,且不能完全替代这些疾病的其它治疗,因此,在贴敷治疗的同时切不可盲目停药或减药。
对于三伏贴的效果,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三伏贴不是“万能贴”,不是商家口中“包治百病”的神奇疗法,但也不能因为一些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不良反应,就全盘否定这一中医特色疗法。它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防治并举方法,是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辨证治疗,因病制宜,医院贴敷,才是正确打开“三伏贴”的方式。
04三伏贴,贴还是不贴?三伏贴到底贴还是不贴,或许我们看看三伏贴的基本成分,或许心中也就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三伏贴的“基本方”包括: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麻黄、肉桂、樟脑、冰片或麝香少许。
这当中,甘遂是有毒的。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了一份通知,列出了28味有毒的中药材,其中就包括甘遂。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毒理学》一书的总结:
“甘遂中毒潜伏期约30分钟至2小时;
甘遂含烈性、刺激性化学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的原发性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皮肤、黏膜产生急性炎性反应。
口服导致口腔、咽喉肿痛,有灼烧感,局部外用常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热痛等巴豆油和斑蝥素样作用,甚至引起坏死。
消化系统损害也是其最常见的中毒表现,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吐泻继而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接至出现休克;
神经系统的毒性表现为头痛、头晕、澹语、昏迷、痉挛等;
心血管的毒性表现为心悸、血压下降等,中毒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而亡。
细辛也是有毒的:
细辛对神经系统有较大毒性,先兴奋后抑制进而麻痹。中毒剂量在3g以上。中毒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多汗、颜面潮红,心率增快、呼吸困难。严重者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血压及体温升高、四肢抽搐、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白芥子同样有毒:
白芥子中所含的刺激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对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中毒后可引起强烈的胃肠道症状。
外用白芥子末对局部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优势还会引起溃破红肿疼痛。
也就是说,贴上饱含上述有毒成分的所谓“三伏贴”,然后感受到的“阳气”(热痛感),其实质更可能是中毒。
以药物配置来说,目前,不仅郑州本地,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所推广的三伏贴,均是院内制剂,没有通过国家药监的审批,没有批准文号。医院造成灼伤的原因,就是该院涉事医务人员调整了辅料原料与药物的配比。
因此,三伏贴的价值与功效,需要重新验证和评定;它的推广与应用,亟待国家制定标准化的药物配比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所以,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请远离所谓的“三伏贴”。
丨本文来源:综合映象网、都市频道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商务合作、投稿
请加u或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