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
对于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例如肺金寒湿、气虚阳弱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类疾病,脾胃(土)虚寒沉积的慢性腹泻、寒痛等疾病,肾阳不足、寒湿客于筋骨关节类的风湿痹症等阳虚慢性疾病,三伏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患有上述慢性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顺应天时,把握自然的火候,同步细心调养身内的阴阳平衡,借势而调,重点防治。
1、慢性支气管炎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编者注:为促进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生精髓和优秀内涵,特摘录。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外敷药,可选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如果起泡就让它起,把里面的寒水带着毒邪排出来,然后消毒,把水一放,只要不感染就无妨。局部微痒的时候,可以多贴些时间。有的人皮厚,只有温热舒适的感觉,有的人则有烧灼的感觉,那就容易透发出来。
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编者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同时,这一冬病夏治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拔寒除湿祛风等类治疗。
2、过敏性鼻炎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穴;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毫米、厚约为3毫米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贴药(最好是9~11点之间,或者整个上午),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尽量选准穴位再贴。每次贴药,保留4小时左右。
3、哮喘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厘米×3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厘米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3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后撕掉即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取阳陵泉等穴位。各种常见的慢性病,既有常规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需要有中医师的指导才行。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其原理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时,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此图片选自网络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具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
编者注:摘录于《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页,熊春锦先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往期热文:
这一次,把艾灸说明白(附三伏保健灸穴位参考)
《我不是药神》让我们看到,无论有钱没钱,在疾病面前都是一样的无助!
能救命的只有你自己,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想尝试健康生活方式,却不知如何开始?
如何拥有完整健康解决方案?
你应该需要看的是这个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