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7:-
作者:韩晓颖,杨霞,叶欣,黄广慧,危志刚,李文红,倪阳,孟敏,王娇
肺癌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首要因素[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肺癌筛查技术普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确诊患者显著增加。对于临床分期Ⅰ、Ⅱ期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标准治疗手段[2]。有研究证实年龄≥75岁是NSCLC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且手术范围大小影响老年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率[3]。Dupuy等[4]于年首次报道射频消融(RFA)治疗肺部肿瘤,之后便逐渐成为临床最常见热消融技术之一[5]。但与RFA相比,目前普遍认为微波消融(MWA)治疗肺部肿瘤更具优势[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CT导引MWA治疗高龄老人早期周围型NSCLC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9月医院东院采用CT导引肺部肿瘤MWA治疗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年龄、临床分期为T1a~2bN0M0且经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NSCLC患者,记录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既往史、MWA参数、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资料,电话随访及门诊复诊了解病情进展、后续治疗及生存情况。最终纳入研究患者32例(图1)。32例33枚肿瘤共接受初始MWA治疗33例次,其临床资料和肿瘤特征见表1。MWA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PET-CT/颅脑强化MR/CT、胸腹部强化CT和全身骨显像检查,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原发灶-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第7版准确予以临床分期。MWA禁忌证:①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破溃;②血小板计数<50×/L,凝血酶原时间>18s或凝血酶原活动度<40%;③中心型肺癌;④心、肝、肺、肾、脑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严重脱水、贫血或营养不良并代谢紊乱,且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或纠正,全身感染并高热(≥38.5℃);⑤未经控制的精神分裂症或自杀倾向;⑥美国东部肿瘤研究协作组(ECOG)评分>3分。
1.2MWA手术
MWA手术器材包括:①LightSpeed型16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②MTC-3C型MWA系统(南京维京九洲医疗器械研发中心)/KY-B型MWA系统(南京康友微波能应用研究所),微波发射频率为(±50)MHz,输出功率为0~W逐级可调;③水冷循环MWA天线(有效长度~mm,外径15~18G,末端微波发射长度为15mm)。
术前患者空腹>4h,0.5h前口服可待因片30mg,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皮下注射吗啡10mg和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建立静脉通道,预设微波发生器消融功率60~80W,消融时间20min;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将MWA天线沿体表定位点逐层穿入送达肿瘤底部,CT扫描确定天线尖端,调整穿刺角度及深度至预定位置后,开机行MWA(肿瘤直径≤3cm用单根天线,>3cm者用双天线)。
1.3疗效及并发症评估
术后24h常规复查胸部CT,以排除早期无症状性气胸,并进一步评估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变(GGO)形成及覆盖情况;前3个月每月复查胸部强化CT,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强化CT/PET-CT,1年后每6个月复查强化CT,以明确有无肿瘤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根据《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年版)》[7]标准判断局部疗效。根据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SIR)标准[8]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分为不良反应、轻微并发症、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作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计算中位总生存期(mOS)、总生存率、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期(mCS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中位无疾病进展期(mPFS)及局部控制率。
2结果
2.1局部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32例患者共完成33次MWA,均按治疗计划获得技术成功;术后1个月胸部强化CT为评价均为完全消融,无死亡患者。术后11例次出现气胸,其中6例次予胸腔闭式引流;1例次出现肺部曲霉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出现需输血的咯血或胸腔出血;5例出现消融后综合征,对症治疗3d后症状消失。术后24h复查CT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患侧胸膜渗出,部分患者同时可见对侧胸膜渗出,均不需穿刺置管引流。术中没有因患者疼痛中断治疗,术后均为轻度疼痛,有2例穿刺部位不适感持续1个月以上,余患者疼痛均在1周内消失。
截至年3月31日末次随访,8例(34.8%,8/23)出现局部进展,局部mPFS为(47.2±5.8)个月(图2),1年、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3%、67.5%。3例局部进展患者接受局部二次MWA,其中1例80岁男性腺癌患者同时接受培美曲塞(0.8dL/21d)全身化疗方案2周期。
2.2生存情况
中位随访时间为18.5(7~70)个月。至末次随访共有9例(28.1%,9/32)死亡,其中3例为非肿瘤原因。mOS为38个月(95%CI12.7~63.3)(图3),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31.9%;mCSS为67个月(95%CI33.7~.3)(图4),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5.6%、52.5%。 2.3远处进展
共有6例出现明确远处转移,1例94岁男性患者MWA后2年确诊直肠癌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例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2名接受姑息性放疗。
3讨论
有研究表明早期NSCLC患者不接受治疗的可能性随年龄增高而变大[9]。但不经任何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生存不容乐观,其中无明确手术禁忌者mOS为16.6个月,5年生存率为10.1%;手术禁忌者mOS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个月和4.0%[10]。Jeppesen等[11]对比分析不能手术NSCLC患者(T1~2N0M0)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治疗与否的临床结局(治疗组、非治疗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3岁、78岁,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3.2cm、3.7cm),结果mOS分别为40个月、9.9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6.0%。本组患者平均年龄均>80岁,但mOS、5年生存率均显著优于上述不治疗组,与SBRT治疗组接近。
现有早期肺癌外科手术替代治疗中SBRT被认为是肿瘤局部控制率最佳治疗方案[12]。Haasbeek等[13]回顾性分析例75岁以上Ⅰ期NSCLC患者SBRT治疗效果,中位随访期为12.6个月,3年局部控制率为89%,但并未转化为更佳OS,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45%。本组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本组患者出现肿瘤局部进展后可予以再次MWA治疗,而二程放疗对肺功能损伤使得SBRT很难重复。
经皮肺热消融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除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外,几乎无绝对禁忌证,可在一些医疗机构,甚至以门诊手术方式开展。治疗前有肺功能缺陷患者术后可能会经历短暂呼吸系统症状加重,需予以持续1d至3周氧疗[14]。对于经皮肺消融术,很难清晰地定义可耐受其治疗的肺功能下限。deBaere等[14]报道采用经皮肺RFA治疗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8L/s患者,结果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尽管会对肿瘤周围肺组织产生热效应,但Dupuy等[15]发现RFA手术前后肺功能并未发生显著改变,甚至术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这可能是消融后瘢痕形成使气道阻塞得以缓解的缘故。Horner-Rieber等[16]近期报道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后肺总量(TLC)、FVC、FEV1和FEV1比率(FEV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气道阻力显著增加;FVC下降不低于0.54L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Yang等[17]报道11例单肺患者经皮穿刺肺MWA术,结果无一例出现呼吸衰竭等肺功能相关严重并发症,因此认为经皮肺热消融在保护肺功能方面较SBRT更有优势。本组术后30d内对无患者死亡,与既往肺部MWA文献报道一致[18-21]。Husain等[3]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例Ⅰ期NSCLC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其中75岁以上患者例,结果发现术后30d内总死亡率在CCI指数2分组为5.8%,CCI指数1分组为4.1%,与75岁以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肺叶切除术使75岁以上患者术后30d死亡风险升高(6.6%),明显高于肺亚叶切除患者(3.9%)。有多项研究比较了RFA和肺亚叶切除治疗早期NSCLC患者效果,结果显示两术式术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5]。作为与RFA优势相似且操作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的MWA术,其在Ⅰ期高龄NSCL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