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不少人在开始了“咳痰喘”三症的节奏。发病缓慢,多有慢性咳嗽、咳痰史。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到了晚期肺心病的时期,还可以出现下肢的水肿、心慌等等。对于多数人来说,除了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外,还可能是与慢支炎症状类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以上疾病在临床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痰、喘”!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中医称汉代以前的方剂。如《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按《汉书·艺文志》所载各书多已不传,后指《素问》、《灵枢》和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亦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马嗣明,河内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唐慎微,蜀州晋原人,世为医,深于经方。”《新华月报》年第3期:“祖国医学中又有汉以前张仲景的经方派、宋元以后的时方派的区别。”2.指《素问》、《灵枢》和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亦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祖国医学有经典名方“二陈汤”加名方“三子养亲汤”联合治疗“咳、痰、喘”。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老年人,俗称“老慢支”。指反复出现的咳嗽、咳痰、气喘,连续发作两年以上,每次持续超过三月,为诊断慢支的一个金标准。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症状是咳嗽,咳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活动后的悸挛,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后期患者可发生肺心病,肺高压,而出现紧急状态胸闷、气短,血气分期可出现一级呼吸衰竭、二级呼吸衰竭,患者可出现肺性脑病,而出现昏迷,危及生命。症状: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老慢支主要体征为:合并肺气肿出现桶状胸,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胸片可见透亮度增加,心影狭长等肺气肿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到了晚期肺心病的时期,还可以出现下肢的水肿、心慌等等。如果确认为老慢支,缓解期我们需要对症的支气管舒张剂,戒烟避免感染,治疗为主,在急性期需要祛痰平喘,加中药复方咳喘胶囊,如果出现低血氧症需要积极的纠正。
哮喘为一种肺部疾病,其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气道炎症和对多种刺激的气道反应性增高。肺气肿不是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很多呼吸系统疾病都可存在肺气肿,如慢阻肺、哮喘、慢支等疾病,可出现的病理状态,就是产生肺气肿。
慢阻肺也称作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点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但是该病可预防、可治疗。人体正常生活呼吸是需要气体交换的,但是因为慢阻肺,造成肺里滞留了多余的“废气”——二氧化碳,不但在急性期会造成多器官衰竭,还可能造成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神志模糊等情况。其与大家熟知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有相似之处,但是略有不同。根据年的数据提示,中国有1亿人受到慢阻肺的“折磨”,由于COPD患病率高且为慢性病程,患者频繁就诊、频繁因急性加重而住院,并需要长期治疗(如辅助供氧治疗、药物治疗,中药复方咳喘胶囊)。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主要是想帮助大家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的治疗现状。年的11月18日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据调查表明,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达万,以慢阻肺为主的呼吸疾病年致死率近万,致残率达万。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慢阻肺患病率逐年升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年的8.2%上升至13.7%,增长近1倍。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本站所提供内容(图片文字视频)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本站编辑整理。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