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附医药卫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http://m.39.net/pf/a_4630298.html

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年新增院士选举结果,其中中国工程院共增选了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共增选了6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新增选10人,分别为:陈薇、李校堃、刘良、尚红、沈洪兵、田伟、王俊、王琦、王军志、张学。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增选10人,分别为:陈子江、董晨、郝小江、骆清铭、马兰、钱前、宋尔卫、仝小林、王松灵、谢道昕。

专注传媒特梳理新增选的两院院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新增选院士简介

陈薇

陈薇,女,年出生。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医院近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底,陈薇领衔的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许可,进入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李校堃

李校堃,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药学学科带头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在Nature、CellMetabolism、JHepatology、PNAS、JACC等杂志发表SCI论文篇,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自年起致力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为代表的蛋白药物研究,研制出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重组牛bFGF”、“重组人bFGF”、“重组人aFGF”和一个III类医疗器械“创必复”(含FGF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为治疗严重创伤和难愈性溃疡提供了具有主动修复功能的创新药物。

刘良

刘良,年出生,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教授是中药抗炎免疫药理、中药新药研发、风湿与关节炎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发表研究逾篇,包括世界顶尖科学期刊Nature。

尚红

尚红,女,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医学检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世界病理和检验医学联合会西太平洋区主任。尚红教授主要从事艾滋病毒关键检验领域和临床检验标准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艾滋病毒储存库检测技术、预测艾滋病进展的全新标志物、我国艾滋病毒新型重组株鉴定和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成人临床检验标准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EnglJMed、LancetInfectDis、NatImmunol、SciAdv等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沈洪兵

沈洪兵,年出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年至年在南京医学院卫生系卫生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年至年在南京医学院卫生系流行病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任教。年至年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年至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系学习。年起先后任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院长。年10月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年4月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业务专长:肿瘤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

田伟

田伟,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田伟教授致力于骨科微创和精准医学领域,为我国骨科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开展颈椎退变与颈椎非融合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获北京学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王俊

王俊,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医院胸外科主任。兼任世界华人胸腔外科学会会长,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亚洲主席,国际抗癌联盟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等学术团体的职务。年建立了中国术前定量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核素检查方法,显著提高了胸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估的水平。年1月,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1例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开创了我国的肺气肿外科新领域。在卫生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下,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牛新包垫片并规模应用于临床,为肺减容手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琦

王琦,年出生,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包括“”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部级项目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3项,发明专利6项。主编专著3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余篇,SCI论文10余篇。

王军志

王军志,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副院长。王军志研究员建立了科学的生物制品质量检测体系,引进WHO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模式和理念,建立了我国生物制品批签发质量审核体系。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载2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

张学

张学,年出生,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省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单基因病和基因组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多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和基因组病的致病DNA重排,在Science和NatureGenetics等杂志发表系列论文。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获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新增选院士简介

陈子江

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组组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世界生殖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国际奥委会(IOC)医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首席)、“”(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多项科研奖励。

董晨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慢性疾病的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研究,重点探讨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以理解自身免疫和过敏疾病的发病机理,并探索新型肿瘤免疫治疗。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T细胞分化和功能调控;②细胞因子在炎症的功能及其机制;③免疫耐受与肿瘤免疫治疗.

郝小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百人计划”。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研究方向:①抗早老性痴呆一类创新药物酚克罗酮的研究,目前已获得国家新药审评中心下达的临床研究批文;②药用植物的化学研究。

骆清铭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华中学者领军岗、SPIEFellow、IETFellow。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JournalofInnovativeOpticalHealthSciences国际期刊主编,JournalofBiomedicalOptics、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等国际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原理、方法和仪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系统性的创新研究成果。

马兰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基础医学院药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Neuropharmacology、NeuroscienceBulletin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年主要研究进展包括:①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分子β-arrestin的核信使功能和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机制,②揭示药物诱导的组蛋白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③阐述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和β-arrestin在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钱前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先后获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及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一级岗位人选。

宋尔卫

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被评为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年度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及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开展研究,在非编码RNA(nc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仝小林

中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国际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计划项目和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制定了《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主持国家标准委员会行业专项《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王松灵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第一完成人于年和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于年和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我国口腔医学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也是国家口腔临床重点专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主编学术专著及统编教材7部,牵头制定我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及实践教育标准,为促进口腔教育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谢道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在英国JohnInnes研究中心和英国Leicester大学、英国EastAnglia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降解途径和植物激素茉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的机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Genetics、PlantCell、PLoSGenetics、CurrentBiologyinPlantBi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来源: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ns.com/wazz/13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