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人民医院一位护士的人生经历拿什么

每晚七点,带你60°看上栗

我,医院的一名最普通、最平凡的护士,“立德为医,修业济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医院的院训。医院文化的熏陶下,一代又一代的护士传承着历代栗医人严谨治学,勤奋务实的医者作风,竭尽全力为上栗人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我是年参加工作的,从事护士这个职业已经有14个年头了。

十几年过去了,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患者,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事情琐碎烦杂,大到抢救生命,小到为患者修剪指甲,都需要护士去完成。作为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更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还要掌握电脑知识,总之,你必须八面玲珑,才能当好一名护士。

世界上没有一个工作是不辛苦的,没有从事过护理工作的人,是不能体会这份职业所包含的艰辛和酸楚的。护士要三班倒,作息非常不规律。我们的夜班是分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下午五点半接班,凌晨一点钟下班,接班护士早晨八点钟下班。这个只是规定的交接班时间,本班的工作若能按时完成还好,若病人来的多,事情没做完,一点钟下班的护士经常要拖到两三点钟。自己班上的工作做完了,才能踏踏实实下班,不然睡都睡不安稳。即使你怀孕了也一样,怀孕七个月内你一样要倒夜班,因为护理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还记得我那时候怀孕,反应特别重,整个孕期都吐的那种。我每天吃的特别少,除了上班就是在床上躺着,整个人状态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低血糖反应,头晕眼花,全身冒冷汗,就是靠喝点牛奶挂点氨基酸补充营养,但我坚持上完了七个月的夜班。我们护理队伍里面像我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有的护士白天上班,晚上忽然发作了就生了,所以说我们是一支非常能吃苦的团队。

这个职业带给了我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早已由当初那个上夜班都会害怕的小女孩,成长为如今内心坚定有力,深受病友们尊重、同事们拥护的护士长了。每天清晨,从我踏入病房走廊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忘了自己是一个女人的身份,而把自己当成一个强者。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群体,一个需要细心呵护的群体,甚至很多的时候我要直面生死,所以我必须要做到从容淡定,时刻谨记带上自己的笑容,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喜悦感、舒适感,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不安和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尽己之力给他们一点触手可及的温暖。

我从事过多科护理工作,其中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烧伤科、儿科、脑外科ICU再到现在的内科系统,其中呆的最长的还是外科系统。刚开始到内科系统工作的时候不太适应,会想念在外科工作的日子,但在内科呆的久了,却又舍不得离开了。内科的病人多为老年人,患的差不多都是慢性病,隔三岔五地来住院。时间长了,我跟他们都成了老朋友,出院的时候我经常会打趣的说,回去了要隔久一点再来啊。老人再来住院的时候见到我也经常会笑着说,我又来了哦!每当这样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特别温馨。

说来好笑,不止一次有病人家属对我说,你脾气真好,笑容总是这么灿烂。

但家人朋友都知道我是个火爆脾气,属于一点就着的那种。可是只要到了病房里,面对病人的时候,我就非常自然地换了一种姿态。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老公都说过,说我只有对待病人的时候才是最温柔的。但这并不是我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我成为护士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将南丁格尔的一句名言牢记在心:护士,必须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而更多的时候,我也会以国外一位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来鞭策自己: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确实做不了护士,因为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病人家属,病情恢复的还可以的可能会感激涕零,但如果病情不乐观或是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则可能面对各种指责和抱怨。病人一般在医生前面抱怨的时候少,但在护士面前就不会掩饰了,莫名其妙被指着鼻子骂的时候非常多。

不仅如此,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回在急诊科值夜班,因为护士站就在大厅,我便坐在那写护理记录。这时,一个人忽然走到我面前,以命令的口吻说,护士,帮我测个血压。我想着写完手下的那一句记录,刚要起身的时候他就说我慢了,接着就破口大骂,说你什么服务态度,不是说为人民服务吗?什么难听的粗俗的脏话都被他骂光了。病房的家属都听不下去了,纷纷出来给我解围,他不干,指着我的鼻子足足骂了半个多小时。我那次也被骂哭了,但一句话都不敢回,回话我怕挨打,说不定人家还要去找院领导告状。

那年我20岁,其实也是父母掌心里的宝,遭受的委屈却无处诉说。只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慢慢地也算是修炼了,我现在面对任何的指责辱骂,都不会逃避,甚至可以平静地笑着去劝解,耐心地去安慰,一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在我的影响下,科室护士的情绪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好,基本上不会有跟病人或家属发生口角的现象了,到我们科住过院的患者经常表扬她医院还要好,护患关系非常和谐。

护士职业看似平凡,但要做好却很难,就像一位老护士说的那样,职业没有贵贱高低,平凡与不平凡的差别是在于目的是否高尚。

有一次,我们科接收了一位大面积脑梗死的男性患者。入院的时候,患者骶尾部生了一个很大的压疮,创面发黑、流脓,散发出一股恶臭味。家属态度不积极,仅留下70医院陪护。像这种压疮患者,按护理常规必须两小时翻身一次,但该患者同时还有糖尿病,血糖非常高,要护理好真是特别难。

每当我早上带着责任护士去查房,检查老太太皮肤的时候,要求他儿子帮忙扶一下,他儿子都会将头撇向一边,一脸嫌弃,不仅如此,他还挨过来劝我们不要太费劲,反正好不了了。

刚开始陪护的老伴也不配合,要她准备干净衣裤都嘟嘟嚷嚷不愿意,数落说老头子就会折磨她之类的话。看到他们这样的态度,我当时就非常生气,一天往他病房里跑很多趟,家属不管我要管,毕竟他是病人,在我这里我就要对他负责。他身上尿湿了,老太太不怎么搭理,我就和护士一起去帮他擦洗,不厌其烦地更换床单,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爽。

由于他骶尾部有压疮不能平卧,只能取左右两侧的卧位,我要求责任护士每小时给其翻身一次。因为他比较消瘦,侧卧的话怕引起两侧髂骨处再发生压疮,创面流液,总是不干燥,我就用个小风扇放在床边对着他的疮位慢慢地吹,以促进结痂愈合。我还会不定时的去问家属给他吃了些什么东西,反复地跟他们讲解营养对老人恢复的重要性,督促他们少量多餐喂食。我不停地叮嘱家属,病人的清洁卫生可以增进老人的舒适感并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等等。

大概是看到我们这么重视,慢慢的,也感化了他的家人,本来一开始他们打算住几天就放弃治疗回家,结果这个病人在我们科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出院的时候,病人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压疮也已基本愈合了,只剩下小小的一块都结痂了,我们的护士还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家属在家里照顾好他,按时吃药,勤翻身,防止再发生压疮,有医院复查等等。他的儿子很不好意思,与刚入院时的态度截然相反,特别感激我们,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当然,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得到他们几句感谢的话,病人的康复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在医院工作让人最难受的就是面对死亡

有个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我们都叫他张伯,从我年到内科开始就陆陆续续来住院,有时候三五天,有时候一个月。他性格很好,非常隐忍的一个人,身体再难受,每次见到我都会挤出点笑容打招呼。情况好点的时候,他还会跟我聊聊家常,开开玩笑。他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但年上半年,他再来住院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明显弱了很多,精神状态极差,并且频繁的发了几次心衰。我记得他走之前的头天下午又出现了心衰,大汗淋漓,头发都全部湿透了,抢救的时候呼吸非常急促,但他却依然死死地抓住我的手,用绝望的眼神看着说,不得了,我喘气不出了。当用了药情况稍微好一点后,他又跟我开玩笑说,刚刚差点就跟你拜拜了,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当时听了他的话,我真的非常心酸,因为我知道他说的也是事实。

其实有时候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时时刻刻要面临死亡的到来。他每天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他跟我说,是因为怕一下睡过去就再也醒不来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只看到一张空床位,同事告诉我,张伯凌晨的时候又一次发心衰,他走了!这样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非常沉重,只能说,每一次看到有人离去,我都会告诉自己,要珍爱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更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曾经有位领导说过,看一个病人,交一位朋友。

当时他是用这句话激励医生的,是教育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服务于病人。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到我前面,拍拍我的肩膀跟我打招呼,说,嗨,好久不见你,最近还是那么忙啊?一副看起来特别熟的样子,而我其实半晌都对不上号,记不起他到底是谁。还有一次在一个小饭馆吃饭,店老板忽然热情地拿了瓶果汁给我孩子喝,像个老朋友般问我现在过得怎么样,还在不在原来的科室上班。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当时住院时对我们特别挑剔的一个病人家属。时间长了,我都感觉自己到处是熟人了,在朋友面前经常笑说自己脚路宽得很。

还记得年收住的一个脑出血的患者五十多岁,是一个女性患者,这次是第三次出血,之前两医院、医院都住过院。医院住过的,家属都比较挑剔,要求也很高,医院的标准要求我们,潜意识里也不太信任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果然,护士跟我反映,说老人的两个儿子不太好沟通,说话很难听,护士换点滴稍微慢一点,就站在病区走廊上破口大骂,而且病人自己本身脾气也很暴躁,护士去给她做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时候,她都特别不耐烦,晚上帮她测血压的时候还会骂人。每天早上我一去,家属便跟我告状,不是说小夜班护士谁谁谁说话不好听,就是说大夜班护士哪里哪里没做好。

对于这样的家属,我一般是先安抚,不会去跟他争论什么,然后去分析导致他们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患者和家属为什么会这样呢?

病人因为是第三次脑出血,医院,虽然她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但任何一个家庭经历这样的打击,心理上都是会承受不住的。脑出血患者风险极高,如果出血控制不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就算出血量控制住了,即使经过治疗血块吸收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会下降很多,重则瘫痪在床,轻则肢体功能障碍,反正是很难恢复到从前。况且她这是再发出血,身体状况、血管条件各方面都较之初次出血的患者要差很多,而更可怕的是,其他血管随时有发生破裂出血的可能。

试想,当我们面临这样的状况时会是怎样的反应?换作我们,也许会积极应对,会乐观面对,处事方式上会尊重医生护士。但她的两个儿子都是初中没上完就步入社会,他们对护士的各种辱骂挑剔,各种不满,其实只是一种焦虑无助的表现,他们需要情绪的释放,所以就转移到了护士身上。

如果我们对他们的过激行为不予理睬甚至针锋相对会怎样呢?或许他们会更加偏激,从而激化矛盾,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我跟我的护士们说,对待这样特殊的家庭,我们只能动之以情,要忽略他们那些不礼貌的行为,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去开展心理护理,要迎难而上,他越为难我们,我们越要去关心去帮助,他们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紧张他们的亲人。经过我这样一说,科室护士的沮丧情绪也很快不见了,面对他们的责骂竟然也能笑脸以对,就算是他们提出的一些有些苛刻的要求也会想办法去帮忙解决。

后来这个病人在我们科住了两个多月,再没有跟我们护士发生过矛盾,家属慢慢态度也转变了,通过治疗和康复理疗,恢复得比较好。后来,我们科室医生建议她转到康复科去继续治疗,家属却不愿意了,非要“赖”在我们科室,说跟我们更熟,住习惯了,方便些,宁愿每天用轮椅推着母亲下去康复科做理疗,也要住在我们科室。闲下来的时候,家属还会到护士站跟我们聊聊天,护士还跟我反应说夜班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坐在护士站帮我们接呼叫铃,若有不讲理的病人家属,他们还会站出来帮我们说话。

出院的时候,病人甚至可以自己扶着助步器慢慢走路了。后来又到我们科室住过几次院,用她儿子的话说是隔一段时间没看到我们就会想,所以带母亲来住住,顺便看看我们。现在但凡遇到难缠的家属,我都会给我们护士举他们这个例子,告诉她们,只要我们以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一定可以做到让患者和家属都满意的。

从业十几年,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其中有辛酸的泪水,也有收获的喜悦,护士这个职业虽然平凡,没有惊天动地和丰功伟绩,但于我而言,能够时时播撒爱的种子,能用我的微薄之力给病人带来一点温暖,这就实现了我最大的人生价值。

-完-

本平台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责任。

如有侵权请在后台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小编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ns.com/wadwh/14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