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行主任以临床需求为科研方向

敢为天下先,以临床需求为科研方向

记广州医院胸外科主任何建行

“医学创新的使命是使人类痛苦越来越少,最后是没有痛苦。”何建行认为,在医学创新上,异想天开真的非常重要。“在成功将微创用于肺癌切除手术之后,我就想,那用微创来做胸腺手术行不行呢?做了微创胸腺手术之后,我又想,用来做食管癌手术行不行呢……最终,我将这些‘异想天开’都一一付诸实践了。”当然,这种异想天开并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有科学依据。他的每一次“异想天开”,灵感都源自病人病情的需要。

“异想天开”,微创手术成功用于肺癌治疗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多达78.1万人。而作为其主要治疗方法的胸外科,一度被称为“凶外科”。究其原因,是长达40cm的大切口,断两根以上的肋骨带来的术后疼痛,外加气管插管麻醉,肌松药带来的虚弱,胸管、导尿管带来的不便,都让患者的康复过程极为艰难。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已经吹起胸腔镜微创手术之风,国内却依然坚持“大开刀手术”。何建行想,为何不能开启新微创时代呢?

年,何建行开始研究用胸腔镜做微创手术。尽管当时他做“大开刀”手术已熟练到切掉一根肋骨不用一分钟,但他一直觉得切掉病人肋骨太可惜。而微创手术不用切病人肋骨,所以他想尝试。当时,无论是同事还是同行,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至今仍记得当年请一位香港教授示范用胸腔镜做肺大疱微创手术的情形。当时准备了七个肺大疱病人。教授当场示范了两例。剩下五个病人,教授认为很难做微创,因而留给他做“大开刀”手术。教授走了后,何建行决定自己摸索。摸索几天后,他决定给五个病人做微创手术。结果,五个病人全都被他用胸腔镜“拿下”。

他又想:为何不把这种微创手术用在肺癌手术上呢?当时,肺癌治疗的肺叶切除手术,通常只有教授才敢做。而何建行那时还只是一个主治医生。果然,一个老教授一听他的想法便“嚷”了起来:“年轻人啊,异想天开!想做肺叶切除,还说不用开刀,简直是在做梦!”

但何建行不想放弃这个“梦”,每天下午他都和几个同事扛着那个借来的机器回实验室,在实验动物身上反复演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两个月后,时机成熟,他选择了一位75岁的肺癌病人进行手术。结果,他又成功了。

就这样,何建行和他的团队成了全球率先将微创手术用于肺癌治疗的几个团队之一。直到10年之后的年,这种如今已普及并被极力推荐的手术方法才开始被业界认可和接受。经过20多年的探索,何建行已建立起一个全链条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手术体系。

实践出真知,患者的需求是创新的动力

“通过微创手术,我们成功解决了刀口疼痛问题。”何建行说,但他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间短了但麻醉时间仍然很长,导致病人恢复慢;二是手术刀口虽然不痛了,但各种引流管仍然留在病人身体里,导致病人术后仍揪心牵肺地痛。

何建行分析,比如肺部手术,以前通常采用全身麻醉,需使用肌松药,患者全身肌肉都完全处于松弛状态。一“麻”下去,肌肉、膀胱、肠都动不了,病人即使清醒了,也不能马上恢复行走、进食。

年,何建行研究出了“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方法。“手术做哪个部位,就‘麻’哪个部位。”他说,因为不用“全麻”,也就不再需要使用肌松药,这样能有效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术后恢复时间也大为缩短。

结合几个创新内容,何建行团队其后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无插管”微创手术理念。“然而,在当时是一片反对声,甚至有外科的、麻醉科的同行‘骂’我们‘哗众取宠’,置病人危险于不顾……”何建行坦言。就在那一年,何建行团队成功开展了“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比如肺癌手术,病人在手术中气管不插管,手术后也不留胸管和导尿管,不仅减轻了病人术后的疼痛与不适,也降低了感染的概率。”他说,病人在4小时内就可进食和行走,三天就可以出院,有的患者甚至手术当天就可出院。之前的“反对者”在看到手术效果后都赞叹不已。

为了向全世界推荐这一手术理念,年12月7日,何建行的团队在广医一院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无插管”胸外科微创手术培训班,让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胸外科专家现场观摩的同时,还通过网络面向全球胸外科医生进行直播。正如何建行所料,他的“无插管”手术理念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胸外科专家纷纷前来“取经”。医院的胸外科专家在现场观摩后,回去即组织了院内大讨论,一个月内就开展了这一技术。

坚持着这一信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何建行团队实现了切口、术式等方面的肺癌微创根治术的全覆盖,并在国际上率先将肺癌微创手术的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

改善了患者的痛苦,何建行又开始琢磨如何改善术者的操作舒适度。“3D显示技术的发展给外科医生也带来了革命性颠覆。我们可以通过一副3D眼镜获得更加立体、更加清晰的视觉效果,但对于一个本身就需要戴近视眼镜的外科医生来说,一台手术下来,鼻梁都有种快被压塌的感觉,由于光线衰减,眼睛会觉得特别干涩、疲劳。”

何建行的医疗团队与技术研发团队经历了无数个“建立——推翻——重建”的过程,终于研发出了国际上首台“裸眼3D”胸腔镜显示系统,并顺利成为手术医生的“新宠”。

何建行及其团队。

■创新感悟

创新可分两种,原创型创新和混合型创新,如今各领域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带来看待事物的多元角度,孵化出不同的创新。

作为一名医生,创新的动力,是更好的疗效、患者的需求;创新的实现,靠“不断琢磨”;创新的评价,主要看“是否有应用价值”。

敢想,但是要慎做,无论什么时候,患者的安全都要放在第一位。拆解推演好手术原理和步骤,再难的手术,上台前都会胸有成竹。

■“数”说成绩

年,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积累过万件成功案例,并总结形成“因人因症而治”,覆盖术前麻醉、术中切除、术后预后的全链条式肺癌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

年开展针镜,肺气肿减容术,开展气管移植术,年开展肺移植,年实现了大气管,血管胸腔镜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年开展自体组织移植代气管术,年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无管微创手术,年开展无管胸腺切除和隆突切除重建术,革命性地将部分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年开展国际胸外科技术培养。

截至年7月,完成肺及心肺移植例,完成心肺联合移植8例,是国内心肺联合移植最多的专家。年研发出国际首台裸眼3D显示系统,应用已超过多例。年起,他与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检测外周血靶向ctDNA甲基化用于诊断早期肺癌,开启了液体活检临床应用的新方向。

在Lancet,JAMA,JCO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篇,其中SCI收录余篇,影响因子超过1,被引次数近次;主编中英文专著12部,其中英文专著6部,主编SCI收录杂志2本。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次,申请授权专利共3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

■人物

何建行广州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及肿瘤科,移植科学术带头人,博导,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中国十大口碑医师,美国及英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FRCS),广东省医学会胸外分会主委、广东胸部学会会长,JThoracDis执行主编,AnnTranlMed主编。

来源:广东科技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ns.com/wadzz/101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