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麻黄附子细辛汤,堪称是经方中的经方,应用得当,临床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这两篇文章所记录的四个医案,就是灵活运用的典范,药味精当,加减有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
作者/周汉清
患者姚某,男,60岁,农民。因周身皮肤瘙痒两月余于年1月3日邀余出诊。
患者起病当天曾在山上松林中打柴;劳累一天,出汗较多。回家后,当晚即觉全身皮肤瘙痒,未曾理会。三日后始在当地卫生院诊治,西医诊断为“皮肤过敏”,经用西药“强的松”“扑尔敏”“盐酸丙嗪”等治疗数天无效,瘙痒逐日加剧,医院用西药“氯化钙”“痒苦乐民”等静脉注射数日,仍无好转。
此后,四处求医多人,先后服中药五十余剂,外洗药20余次,仍无明显好转,反增形寒肢冷,日淡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后由患者一亲友介绍,求余诊治。
诊时所见:患者上身赤膊,身披棉衣,旁置炭火两盆取暖,另有人为其搔痒。周身皮肤暗红,满布搔抓伤痕,多处有血及粘液渗出,皮肤灼热,触之粘手,全身有腥臭气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弱。索检前医诸方,多为清热、凉血祛风之剂。
余以为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治拟温经散寒,祛风止痒,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炮附子、蝉蜕各10克,北细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连进三剂。
1月7日复诊:皮肤瘙痒大减,夜间已能安睡,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守上方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服五剂,皮肤瘙痒消除,病告痊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皮肤瘙痒一证,多因外感热毒风邪或血虚生风所致,治疗一般用清热解毒或凉血养血祛风之剂可获效。但本例患者年迂六旬,气血已衰,阳气不足,又入松林中劳作汗出,腠理开泄,风邪虫毒乘虚而入,郁于腠理,治法本应以解表祛风为上,而前医误用清热凉血之剂,反致引狼入室、闭门留寇。过服寒凉之品,必损人身之阳气,终成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
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表里之寒邪,加升麻升阳透表,蝉蜕祛风,生甘草解毒兼缓麻附之辛燥,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能温经散寒,养血祛风,而收全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作者/曹赫基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例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吕某,女,42岁,住蚌埠市张公山新邨。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诉一周前因受凉突发头部左侧疼痛伴面部肌肉抽搐,经市某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西药治疗后面肌抽搐稍止,但头痛仍存,且剧烈时有如烧灼感,晨起恶心,面浮口淡,胃纳欠佳,舌淡苔少,脉沉细。此乃肾阳亏耗,浊邪上逆,与风寒之邪相搏,蒙络蔽窍所致,治以温阳散寒,降逆通络。
处方:生麻黄、吴茱萸、川芎、细辛各3克,淡附子9克,连服五剂,尽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证乃素体肾阳亏耗,复受风寒之邪,浊阴之气上逆,故头痛、恶心。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吴茱萸、川芎温阳散寒,降逆通络。其中川芎一味,乃治头痛之专药,故李东垣云:“六经头痛,须用川芍”,其功能疏外邪,升清气,并与吴茱萸同用,一升一降,共奏其功。
例二:脊背冷痛(骨质增生)
杨某,男,65岁,住蚌埠市某公司宿舍。年11月25日初诊。
年7月初起自觉脊背及腰部酸痛,并逐渐加重,7月19日在市某院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唇状骨质增生”。曾经西医及针灸治疗,疼痛时作时止。近日脊背冷痛,以清晨起床时为甚,痛甚汗出,舌淡苔润,脉沉紧。此乃少阴虚馁,督脉失养所致,治以温肾阳而补奇经。
处方:生麻黄6克,细辛3克,淡附子、鹿角胶(烊)各9克,狗脊12克。
七剂后痛减,复服七剂后痛愈。三年后随访,其间未发生过剧烈疼痛。X线片仍示骨刺存在,无明显变化。
按:督脉者,贯脊属肾,维系人身元气,当督一身之阳。少阴肾阳虚馁,无以温养奇经,故现脊背冷痛之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狗脊、鹿角胶。麻黄祛寒邪,附子温命门,细辛外可散太阳之寒邪,内可温少阴之虚寒,狗脊、鹿角胶助阳而补奇经。诸药合用,故能取效。
例三:咳喘(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
常某,男,59岁,住蚌埠市报社印刷厂宿舍。年12月22日初诊。
素有痰饮宿疾,两天前感寒诱发,畏寒、咳喘,痰粘色黑,咯出艰难,胸闷,腰脊酸痛,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细。X线胸透提示: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此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之证。治以温阳化饮,纳气归肾。
处方:生麻黄、淡附子各6克,细辛、沉香(后下)各3克。另以五子定喘合剂雾化吸入。三剂而平。
按:《素问·咳论篇》曰:“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本例肾阳不足,复感寒邪,引动内饮,使肺失宣肃,故咳喘症作。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加沉香以纳气归肾。复以五子定喘合剂(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桃仁)宣肺化痰,肺肾同治,疏补共进,故仅三剂而咳喘告愈。
体会
《伤寒论》方之应用,各药之间的比例很重要。如本文第一侧偏头痛,“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用麻黄、细辛之辛味散之,但轻扬之剂,又不可过用,恐其升散太过,所以麻辛附的比例为1:1:3。
第二例脊背冷痛,除肾阳虚馁、督脉失养外,尚与天气转寒有关,“风冷乘之,脉不得通”而现冷痛之证,故本方加重麻黄用量以祛寒邪,其比例为2:1:3。
例三咳喘乃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饮,所以温阳化饮是其关键,麻、附之比是2:2,细辛用1,外可助麻黄散寒化饮,内可助附子温阳纳气。
推荐阅读: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举例6种(咳嗽、嗜睡、坐骨神经痛……)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编/陈明、张印生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江苏中医,2;12)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査血压/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6:37)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症。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抽掣痠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江苏中医,2:37)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髀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四、哮喘
傅国光医案:钟某某,女,46岁,年6月3日诊。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气候骤变而发病,此次因劳动后汗出着凉而起。诊见: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为冷哮。由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冷痰壅聚,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10克,细辛6克,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二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温服。
6月5日复诊:药后哮喘见平,诸症亦退,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调治而愈。(江苏中医,10:36)
按语:恶寒、无汗,太阳有寒也;苔白滑、脉沉迟,少阴阳虚也。寒邪外袭,肺肾虚寒,气冷津凝成饮,上干肺娇,而发哮喘。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里,宣肺平喘。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经方验》:?)
按语: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失音
王琦医案: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瘖。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
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2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经方应用》:)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至,故无音。”治宜温散之麻辛附子汤,正如《张氏医通》所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七、痘疹内陷
方舆輗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
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经方应用》:)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编辑
医学分享部落~灰狼、监制
医学分享部落~独恋
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