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04-:37
杭州中小学都开学复课了,大家戴口罩上学,进校测体温,都很自觉。
今天,有家长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留言,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他们,有同学们戴着N95口罩上学,甚至戴这类口罩跑步。这位家长表示担忧,这会不会就引起很多孩子心肺功能受损啊?
记者随后联系上了这位陈妈妈,她女儿在一所公办小学读六年级,昨天回家后,女儿在嘀咕,自己戴着口罩上体育课,觉得有点闷,可有几个同学戴的还是N95口罩,他们难道不觉得气闷吗?当医生的陈妈妈一听就着急了,她说:“孩子的心肺很稚嫩,一旦心肺功能受损的话,是不可逆的。而且N95口罩完全不适合孩子戴,这类口罩只适合医生等特殊工种的人。”
心急的她立刻在家长群里提醒同学们,不要戴N95口罩,戴普通口罩就足够了。
戴口罩到底有没有标准?这位妈妈的担心有道理吗?
日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牵头起草制定的《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口罩团体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靳向煜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
孩子能戴N95口罩吗
不少家长已经发现,孩子戴口罩时往往“张嘴呼吸”,还有的孩子戴着口罩呼吸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靳向煜表示,佩戴口罩就好比是给自己的呼吸系统设置了一道“过滤屏障”,这道屏障既要阻隔颗粒物、飞沫等,又要保证呼吸顺畅。儿童肺部力量相对较弱,长时间佩戴的儿童口罩首先就是要求“通气舒适”。
在口罩团体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49帕,儿童用口罩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30帕。靳向煜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这类口罩的通气阻力都在帕左右,虽然防护性能高,却不利于透气,对于儿童日常防护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但通气阻力小了,是否会影响口罩的防护性?据了解,团体标准中成人口罩和儿童口罩的防护标准“一视同仁”,同样严苛。标准规定儿童口罩对粉尘、飞沫、气溶胶等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0%,细菌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佩戴口罩后对细菌防护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自主处理能力差,还规定了儿童用口罩的阻燃性能,指标参考YY-《医用外科口罩》,设定口罩离开火焰后燃烧时间不大于5秒。
此外,按照新标准,儿童口罩宜采用耳挂式口罩带,口罩带不应有自由端,不应有可拆卸小部件等,不应存在可触及的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儿童用口罩原材料不应使用再生料。靳向煜说,在如此严苛的安全标准之下,只要消费者选择购买合格合规的儿童口罩,安全性和舒适性可以兼得。
医生提醒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王月丹提醒:即便是大人在佩戴N95口罩时,一次时间也不能超过4个小时,如果长时间持续使用N95口罩,会造成肺部损伤,可能会引起肺气肿之类的问题。
医院感染管理部的专家宗志勇、王妍潼建议:不要给7岁以下的儿童戴N95口罩,哪怕是做了特殊空气阀设计的N95口罩,因为呼吸阻力会太大,小朋友会有窒息风险。
广州中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何浩表示:N95口罩能过滤掉95%的微小颗粒,这势必会影响它的透气性。戴久了会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而感到困倦、头晕、胸闷。不建议孩子戴着口罩做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缺氧。如果孩子需要上体育课的话,建议在通风的户外进行,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戴口罩,尽量选择可保持一定距离的运动项目,比如做操,避免密切接触。
卡通花色口罩能买吗
不少家长在选购儿童口罩时很犯愁,普通的口罩小朋友不愿意戴,小朋友喜欢花花绿绿的或者有卡通图案的儿童口罩。但这样的口罩到底是否安全、防护效果是否会打折扣?
在《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中规定了口罩与皮肤直接接触织物不得染色,但此条要求不适用口罩外层,口罩外层是否染色及是否有各种图案由企业自行设计,标准不做要求。
“漂亮的口罩要慎买。”靳向煜说,儿童口罩染色用的颜料最好能达到“食品级标准”,反之用化工原料染色的口罩长时间佩戴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口罩尺寸如何选择
而关于大小尺寸的选择问题,《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对儿童口罩规格也有大号(L)、中号(M)、小号(S)之分,但是很多人还是“傻傻分不清楚”。
靳向煜提示,儿童口罩不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他建议,小号一般适用于3-6周岁儿童,儿童佩戴口罩会影响呼吸,所以年龄小的儿童佩戴口罩要慎重,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随时调整。中号适用于6-9周岁儿童,大号一般建议10周岁以上儿童佩戴。
靳向煜说,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化区别,因此按年龄段选择口罩仅作为参考,家长在选购中,给孩子试戴后选择符合脸型大小的口罩才是最佳方案。
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医务人员对口罩佩戴时间有严格规定,那么学生等在学校这类公共场合戴口罩,该多久换一个呢?靳向煜说,每个人的呼吸量、讲话次数及运动量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使用一次性口罩一天一换就足够了,“要选择合适尺码的口罩,保证口罩密闭性,戴口罩时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不留褶皱。”
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科研团队提示
儿童使用口罩需注意以下事项:
①儿童口罩不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
②儿童口罩分为大、中、小号。
小号:适用于3-6周岁儿童,佩戴需谨慎。
中号:适用于6-9周岁儿童
大号:建议10周岁以上儿童佩戴
注:由于儿童个体化差异较大,以上仅供参考,试戴更重要。
③儿童口罩宜采用耳挂式口罩带,口罩带不应有自由端,不应有可拆卸的小物件。
④儿童口罩鼓励个性化设计,但卡通花色口罩对染色颜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建议慎选花哨的儿童口罩。
⑤学校等公共场合日常防护,一般情况下戴口罩一日一换即可。
楼宇烈:何为中医?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来源:《北京日报》年3月17日作者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其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01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人,也可以去治国。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中医需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02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才能得到中医。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治,就是说不治已病。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历史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自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不要生病。03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他是说,到今天为止,吴地的人仍以不服药为中医。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良医十个人里面能够治好八个人就不错,庸医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会让他给治死。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其实,在中医里早就有这样的理念了。当然,但凡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04
中医的第四个含义: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天地之和气而生的。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其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因此,中国人必然强调一个“中”,或说“中和”“中庸”。就是要把握一个分寸,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不是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要“致中和”。中国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并不是仅仅确定某一个事情的一种性质或者一种特征,而更在讲这些性质互相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的一种转换,所以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是指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往往伴随着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源:中山国学堂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