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大慢病”之一是慢性呼吸疾病;位居我国城乡主要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是呼吸系统疾病;我国因疾病造成死亡前5位疾病中,呼吸疾病占3种……
6月1日,覆盖重庆、四川和贵州49家医疗机构的“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联体”在陆军军医大学医院揭牌成立,该医联体将开启由国家级重点学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牵头的“1+X”模式,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专科医疗服务覆盖到基层。
在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上,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刘克佳副主任到会致辞,医院吴昊院长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级教授、呼吸内科专家钱桂生教授,科室主任徐剑铖教授等为医联体联盟单位颁授牌匾。
徐剑铖教授介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变化、医药技术创新等对深化医改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所以加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涵盖重庆、四川和贵州主要区、县医疗机构,辐射常住人口逾1亿,医院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推广实施呼吸疾病专科诊疗技术规范,提高呼吸疾病防诊治水平;创建有效的呼吸疾病分级诊疗模式,方便患者有序有效就医。
不仅如此,该医联体还将构建面向专科医联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举办呼吸专科、专病、专项培训班,呼吸专修班(呼吸与危重症进修班、呼吸专病进修班、呼吸技术进修班、RICU进修班)和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培训班(PCCM);推广普及呼吸疾病诊疗规范和新业务新技术;通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开展线上讲座培训、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不断提高呼吸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实现基于规范化诊疗下的呼吸专科医师对呼吸疾病认识、诊断、治疗的同质化。在医联体间建立双向转诊病人绿色通道,制定转诊流程和制度,形成患者就近首诊、急慢分治、层级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将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水平诊治技术送到基层,造福更多患者。
据了解,医院呼吸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军“重中之重”建设学科、重庆市医学领先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军呼吸内科主委单位、重庆市医学呼吸内科专委会主委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30多项。在危重呼吸衰竭救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支炎、肺气肿)、肺癌、慢性咳嗽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国内一流的水平,有自己的明显特色。
推荐阅读
角色互换!白血病儿童扮演“医生”给医护人员“治病”
科学认识近视,重视“鸡尾酒”疗法
专家提醒:弱视可能会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字:曾理
排版:实习生武孟
刊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