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药灸
传播大“艾”分享健康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使用“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人体上一对重要的穴位。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艾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什么是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四指宽处(3寸)即是。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古代医家将心尖的脂肪称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称为肓。
膏肓穴隐蔽在胛骨之下(心、肺之间),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故名“膏肓穴”。
由于膏肓穴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故而这个穴位的用法以灸法为宜,《玉龙歌》中云:“虚羸有穴是膏肓,此法从来要度量;禁穴不针宜灼艾,灸之千壮亦无妨。”
临床也证明,若针刺膏肓穴不当,极易导致气胸,加上手也难以按到膏肓穴,故而想要活动膏肓穴,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
打开膏肓穴,百病都难藏
药王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岁。并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
艾灸膏肓穴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
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艾灸方法:最佳方法当然是直接灸或者隔姜灸;左右各艾灸30分钟,一周3次,做做保健灸。
运动膏肓穴,除去一身疾!
由于膏肓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且古医书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
双肩旋转:防治心、肺疾病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也可用下面的旋转法“开合膏肓”,方法就是,把双手放在肩膀上,进行旋转,先向前旋转,然后向后旋转。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像扇子一样开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把后背像扇子那样打开和收紧,可让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
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反拳捶脊”:疏通血脉
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
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